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這一美德深刻影響著國人的行為,并于歷史長河中塑造出一段段佳話。在東平縣銀山鎮(zhèn)南堂子村,有一位砸鍋賣鐵也要替兒子還債、自己做生意賠了本還照付土地租金的村民——杜召品,他的故事在東平縣廣為流傳。
2017年,杜召品的小兒子生意失敗,欠下了一屁股債。2018年3月,東平縣開展清理不良貸款專項行動,杜召品小兒子的貸款被列入核查清收范圍。作為借貸人的父親,時年76歲的杜召品并沒有法定的償還貸款義務。但杜召品卻不這樣認為,他覺得自己兒子欠的債,他有必要、也必須替兒子還上。手頭的錢不夠,他就出售了跟隨自己多年、在看護昆侖山景區(qū)時出力甚多的數(shù)條狗,又找親戚借了一部分,第一時間歸還本息1萬元。
替兒子還債的故事只是杜召品誠實守信做人、樂善好施助人,風風雨雨一輩子的小插曲。賠本也要支付土地租金、為侄女上學四處借錢等善舉,讓他成為南堂子村的一張“活名片”。
2010年,為貼補家用,他開始養(yǎng)殖麻鴨,但由于市場萎縮,鴨蛋價格上不去,飼料成本反而增加,一年下來,他賠了個底朝天。生意失敗了,但租的土地還有租金要付。杜召品到處“化緣”,硬是湊齊了3000元租金。租地戶不忍心收錢,杜召品卻板起了臉:“當初的合同約定,一就是一、二就是二,決不能糨糊和糊豆一鍋煮。拿著。”
時間軸再往前移。1998年,杜召品九弟家的女兒杜婷以優(yōu)異成績考入肥城師范學校,漁民村飛出“金鳳凰”,這對全家來說稱得上是一條特大喜訊。但是九弟杜召玉和侄女杜婷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,因為8600元的學雜費他們根本拿不起。
眼看弟弟和侄女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,杜召品坐不住了。他騎上自行車,頂著烈日,風塵仆仆地趕到銀山鎮(zhèn),遍訪十幾家親戚朋友,終于幫侄女湊齊了學雜費。20多年過去,杜召玉每當提起此事,都會熱淚盈眶。之后,杜召玉苦干數(shù)年,按時歸還了借款,也成為誠實守信的追隨者。
